楠梓仙溪流域中海拔地區常綠闊葉林與落葉林推移帶永久樣區設置及調查

:::
計畫名稱楠梓仙溪流域中海拔地區常綠闊葉林與落葉林推移帶永久樣區設置及調查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4年
受委託機關台灣生態學會(負責人:鍾丁茂理事長)
計畫主持人邱少婷、楊國禎教授
計畫執行時間94年03月-94年12月
研究經費850千元

計畫目標:

針對楠溪林道9.5公里附近臺灣赤楊林銜接常綠闊葉林處,劃設1.5公頃東西長條的樣區,合計150個10×10平方公尺的樣方,調查所有樣方內樹胸徑1公分以上之木本植物的組成與分佈,以研究重點樣區內臺灣赤楊與各種常綠闊葉樹種的族群結構、分佈現象,並檢驗落葉樹林與常綠闊葉林交會帶是否存有邊緣物種(edge species)及邊緣效應(edge effect)。

研究成果:

1.5公頃樣區共計登錄3,700棵直立木本植物,分屬22科37屬46種,總胸高斷面積為87.17平方公尺。樣區以殼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及茶科(Theaceae)植物為優勢,屬於植被帶下部櫟林帶的森林。樣區橫跨常綠闊葉樹林及落葉林,常綠闊葉林乃為以長尾栲(Castanopsis carlesii)、長葉木薑子(Litsea acuminata)為優勢的森林,落葉林中則以臺灣赤楊(Alnus formosana)為最優勢。整個樣區可區分為三種型植物社會,干擾區型植物社會位於樣區中央,以臺灣赤楊為最優勢;非干擾區上坡型及非干擾區中下坡型植物社會,均以長尾栲為最優勢,且優勢種排名前7的種類(重要值累計達80%左右)中,兩型均具有長尾栲、長葉木薑子、狹葉櫟(Cyclobalanopsis stenophylloides)、薄葉柃木(Eurya leptophylla)與細枝柃木(Eurya loquaiana)等5種,但兩型植物社會的區別,乃在於上坡型有木荷(Schima superba)與西施花(Rhododendron latoucheae)為特徵種,中下坡型則有假長葉楠(Machilus japonica)為特徵種。

在臺灣赤楊落葉林與常綠闊葉林接觸形成的推移帶匯合了兩群的組合,以臺灣赤楊、薄葉柃木、長尾栲與長葉木薑子為優勢種類。推移帶中薄葉柃木與細枝柃木的植株密度顯著的高於落葉樹林與闊葉樹林內,呈現明顯的邊緣效應。樣區內數量排名前20的種類(累計植株數達95%)的分佈類型中,長葉木薑子等8種為非干擾區廣泛分佈的類型,臺灣肉桂(Cinnamomum insulari-montanum)分佈趨勢偏屬此類型;西施花與木荷屬於非干擾區上坡分佈類型;細枝柃木、巒大越橘(Vaccinium randaiense)與呂宋莢迷(Viburnum luzonicum)偏屬非干擾區陡坡分佈類型;白新木薑子(Neolitsea sericea)與青葉楠(Machilus zuihoensis var. mushaensis)屬於非干擾區溪谷、稜線外的坡面分佈類型;假長葉楠屬於非干擾區中下坡分佈類型,大葉木犀(Osmanthus matsumuranus)則偏屬此類型;杜虹花(Callicarpa formosana)屬於全區廣泛分佈型;臺灣赤楊屬於干擾區分佈類型。這20種中,長葉木薑子等13種植株會達到樹冠層的種類的徑級結構屬於L型分佈;薄葉柃木等3種灌木及最高高度僅達次冠層的西施花屬於反J型分佈;呂宋莢迷偏鐘型分佈;杜虹花為波浪型分佈;臺灣赤楊則為鐘型偏J型分佈。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本研究有助瞭解楠梓仙溪流域中海拔地區常綠闊葉林與落葉林推移帶生態演替趨勢,並增進本局暨所屬單位對於森林長期動態樣區監測調查之瞭解。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楠梓仙溪流域中海拔地區常綠闊葉林與落葉林推移帶永久樣區設置及調查 pdf pdf 檔案大小:32896KB 下載次數:1480
回列表
瀏覽人次:622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