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青螺濕地復育紅樹林之生長、族群結構及生物量調查

:::
計畫名稱澎湖青螺濕地復育紅樹林之生長、族群結構及生物量調查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8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負責人:古源光校長
計畫主持人范貴珠
計畫執行時間98年05月-98年12月
研究經費600仟元
  • 計畫目標:

    整理歷年之生長調查資料及翻拍幻燈片外,並擬調查澎湖青螺濕地復育樹種之適應性調查,包括氣候、土壤及水質等環境因子、濕地周圍植物種類及優勢度、不同紅樹林樹種之生長量、株數、生理反應,優勢樹種之族群結構及地上部生物量等。上述資料將與1994年時進行比較後,可作為國家級濕地維護與經營管理計畫之依據。
  • 研究成果:

    1. 青螺濕地為澎湖地區除菜園濕地外,最適合紅樹林生長之區域,惟4種紅樹林栽植13-15年後之生長量,仍不如台灣西海岸各地紅樹林生長6-7年者,顯示青螺濕地並非紅樹林生長之最適環境。
    2. 青螺濕地以直播方式復育耐鹽性強之海茄苳,不但作業簡單且節省經費。雖然目前已成為濕地之優勢樹種,但生長相當緩慢,直播15年後,生長最佳者樹高亦僅200 cm左右。生育地環境差者,樹體甚至呈矮化匍匐狀,與台灣各地海茄苳生長勢差異極大。
    3. 由族群結構分析結果顯示,海茄苳之族群結構呈反J型,天然更新苗已逐漸增多,顯示更新情況良好。水筆仔、欖李及五梨跤之族群結構則呈現鐘形,顯示天然更新狀況不佳。4種紅樹林生長雖較台灣南部復育者明顯不佳,但立地環境已逐年改善。
    4. 欖李在青螺濕地若栽植在靠岸邊而避免長期淹水處,初期可為一良好而開花美麗之海岸綠化樹種,惟至第12年後則因鹽霧長期危害而逐漸衰退。根據監測結果顯示此樹種具開花美麗及葉片翠綠特性,仍建議此應為澎湖值得栽植之海岸綠化樹種,惟在第10年後,若無法天然更新,則需以人為栽植方式更新。
    5. 水筆仔與五梨跤在栽植初期,除非周圍有海茄苳保護,否則在強風及堅硬貧瘠土壤環境下生長不佳。目前青螺濕地微環境已逐漸改善,若再次栽植此2樹種是否能有較佳生長,則需進一步試驗及觀察始能斷論。
    6. 澎湖紅樹林栽植復育肇始青螺濕地,目前海茄苳面積已逐漸往周圍擴展。建議應將此國家級濕地作為長期研究的永久樣區,持續監測紅樹林及不同生物之多樣性、植群結構及生態結構功能變化,並適時提出規範或管理計畫。
    7. 以青螺溼地復育栽植紅樹林15年的經驗,應選擇澎湖適當沿岸或灘地,以適地適木原則並配合潮汐有計劃進行栽植試驗。若能栽植成功,則將改變以往海岸完全水泥化之護堤工程,期能活化海岸生態環境。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1. 由於紅樹林具有重要教育與研究價值,兼具自然觀光、生態旅遊等功能;近來在地的野生動物保育團體十分關切青螺溼地現況並持續監測,而衍生賞鳥活動之生態旅遊型態。旅遊主管機關於2007年提出以保育關念與觀光發展並容之開發案,期待活化青螺濕地周邊漁塭的發展。惟為避免因開發而破壞紅樹林引發保育爭議,仍須依「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之精神,檢討劃定紅樹林保護區之必要;相關開發利用紅樹林之行為需法制化,才是保育與開發共存共榮關鍵。
    2. 國外之紅樹林面積相當大,但由於相關之管理機構複雜,因此對於紅樹林的政策和法律執行度均較弱,管理機構和各類紅樹林相關利益團體間缺乏協商機制,實施之績效和評估不足,紅樹林管理同沿海地區及河流流域的管理間缺乏整合及協調。目前青螺濕地雖列為國家級濕地,但有紅樹林生存之面積極小,未來可參照國外制訂之紅樹林管理規劃,涵蓋下列內容逐步實施:
      1. 相關利益群體參與規劃和實施的所有階段。
      2. 評估紅樹林現況和管理計畫的成功程度及進度報告。
      3. 具有適當專業技能的地方學術和研究機構參與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實施、監測和評估。
      4. 實施有效性績效標準,至少每3-5年重複一次。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澎湖青螺濕地復育紅樹林之生長、族群結構及生物量調查 pdf pdf 檔案大小:3622KB 下載次數:2294
回列表
瀏覽人次:517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