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度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土石流演變監測

:::
計畫名稱99年度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土石流演變監測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9年
受委託機關中國地理學會(負責人:陳國川 理事長)
計畫主持人林俊全
計畫執行時間99年04月-99年12月
研究經費500仟元
  • 計畫目標:

           利用航照資料及現場調查資料來進行研判,觀察礫石堆積的模式是否發生改變,並同時監測颱風豪雨對自然保留區的影響。
  • 研究成果:

    1. 摘要 本計畫運用航空測量的方法,以農林航空測量所提供的航空照片,觀察下游沖積扇堆積的情況,並利用本研究架設的自計式氣象站的氣象資料,分析土石流發生事件與降雨之間的關係。另外在隧道東、西口部分架設影像監視系統,瞭解保留區內土石流之變化。並利用氣象與影像監測資料,擬訂適當防災機制,以提高苗140線公路上之人車安全。同時本計畫所收集的相關資料,將來也可做環境教育的參考資料。
      2010年在溫度方面1至4月日夜的溫差較大,6月以後氣溫逐漸上升,至8月均溫約30度左右。從本年度雨量統計圖來看,月降雨最大發生在6月為530公釐,其次為7月的463.5 公釐,主要都是豪雨造成的降雨。今年9月的凡那比颱風在火炎山地區雨量並不多。從本年度的降雨資料統計來看,並沒有發生12小時超過100公釐的雨量。在影像的監測上,火炎山隧道東、西口今年呈現穩定的情況,植生生長相當茂密。本年度6月與7月有幾場較大的降雨,從影像中觀察並沒有明顯的土石崩落現象。
      本年度採用高精度 3D 掃瞄儀器,目前共掃瞄3 次,第1、2 次主要在3 號集水區沖積扇上,第3 次在1 號及2 號集水區沖積扇上。分析3 號集水區沖積扇1 月及9 月3D 掃瞄資料結果顯示,本區大部分還是呈現堆積的現象,最大堆積量為2-3 公尺。本年度分析 2009年10月與2008 年9月的數值地形高程資料進行分析比較。
      3 號集水區沖積扇大部分呈現堆積現象,西側堆積高度超過5公尺,部分土石也有跨過2號及3號沖積扇中間土堤。侵蝕的區域主要分布於2 號集水區沖積扇。現場觀察部分,在3號集水區東側有土石被挖取,在沖積扇的邊緣形成3-5公尺高的陡坡;另外在沖積扇上可看到一條溝渠,主要為引導土石往下游堆積,但溝渠上方都堆積鬆散的土石,在豪雨來時溝渠可能很快被淤滿,效果可能有限,應持續觀察颱風豪雨後的土石堆積方式。
      本年度彙整資料收集與監測的成果,編輯一本火炎山地質地形手冊,提供管理處進行解說教育之用。
    2. 檢討與建議
      1. 本報告彙整四年來的研究成果,對於火炎山土石流與地形變 遷監測,更清楚瞭解各時期土石流事件的變化過程。
      2. 本研究持續維護及收集自計式測站的氣象資料,部分資料因沒電或儀器損壞造成損失,以經濟部水利署大坪頂雨量站的資料補充。
      3. 從本年度月資料統計圖中顯示,月降雨最大發生在6 月為530 公釐,其次為7 月的463.5 公釐,主要都是豪雨造成的降雨。今年9 月的凡那比颱風在火炎山地區雨量並不多。從本年度的降 雨資料統計來看,並沒有發生12 小時超過100 公釐的雨量。
      4. 在風速風向部分,2010 年1 月至4 月期間,風向大部分為北向,平均風速為1 公尺/秒左右,其中3 月有達到2 公尺/秒以上的風速。5 月至6 月風向則以南北向為主,7 月分以北向為最多,8 月分則又呈南北向的風向為主。
      5. 在隧道東口及西口的及時影像監測儀器,本年度儀器正常運作,由於本年度並沒有較大的豪雨事件,因此沒有土石被搬運,影像中可觀察到植生有越來越多的情形。
      6. 本年度嘗試採用高精度 3D 掃瞄儀器,可觀察公分級的地形變化,目前共掃瞄3 次,第1、2 次主要為3 號集水區沖積扇上,第3 次在1 號及2 號集水區沖積扇上。
      7. 分析 3 號集水區沖積扇1 月及9 月3D 掃瞄資料結果顯示,本區大部分還是呈現堆積的現象,最大堆積量為2-3 公尺。在1 至9 月的掃瞄期間,有工程單位在此區進行土石採取的行為,估計約有2 公尺的挖掘深度,因此實際堆積應該比計算出來的1 公尺來的高,估計堆積高度約3 公尺。西側區域有呈現侵蝕的現象,最大侵蝕量為3-4 公尺。
      8. 本年度分析 2009 年10 月與2008 年9 月的數值地形高程資料進行分析比110較。3 號集水區沖積扇的大部分呈現堆積現象,西側堆積高度超過5 公尺,部分土石也有跨過2 號及3 號沖積扇中間土堤。侵蝕的區域主要分布於2號集水區沖積扇。
      9. 根據現場調查,在3 號沖積扇的東側,可看到一部份範圍土石被挖取,因此在沖積扇的邊緣形成陡坡;另外在沖積扇上可看到一條被挖掘的溝渠,這兩種人為作用所造成地形上的改變,對於上方土石的堆積與搬運方式的影響,將在颱風豪雨後進行觀察。
      10. 本年度已經完成火炎山地質地形手冊編輯,可提供管理處進行解說教育之用。
      11. 在隧道旁的河岸逃生口處在,在 2009 年影像中河岸有明顯 的侵蝕加劇現象,建議若火炎山河岸持續發生侵蝕現象,應停止在沖積扇土石的採取,讓土石沿著地形坡面帶入河川中,這些堆積在河岸上的土石,局部可發揮保護河岸,減緩河水對河岸的侵蝕作用。
      12. 本研究認為火炎山土石流仍會對隧道口造成威脅,未來建議朝隧道加長來規劃,在隧道擴建興建前應評估對地形影響。對於可能影響當地居民權益之問題,應辦理公聽會邀請苗栗縣政府、當地居民及相關單位進行溝通討論。
      13. 未來在颱風豪雨期間,除了利用東、西隧道口處即時影像進行觀察,當降雨量達到12 小時累積100 公釐降雨時,預警系統一啟動,建議政府單位需研擬相關災害防救的機制,並對當地居民進行教育宣導及演練,以發揮防災救災的最大功效。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1. 持續蒐集火炎山土石流動基本資料,未來可評估或預估火炎山向原侵蝕發展。
    2. 加強土石流預警功能,提供地方政府、公路單位即時現況,以便通知民眾行車訊息。
    3. 結合火炎山生態教育館場域展示監測研究成果,推動地景保育。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土石流演變監測 pdf pdf 檔案大小:5282KB 下載次數:812
回列表
瀏覽人次:1750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