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政府資訊公開 > 研究報告 (計畫成果) > 100年度銀膠菊田間生理調查及其防治管理(2/2) 跳過此子選單列請按[Enter],繼續則按[Tab] 列印 分享 Facebook gplus twitter plurk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100年度銀膠菊田間生理調查及其防治管理(2/2) ::: 計畫名稱100年度銀膠菊田間生理調查及其防治管理(2/2)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100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負責人:古源光 校長) 計畫主持人謝清祥 計畫執行時間100年05月-100年12月 研究經費545仟元 計畫目標: 銀膠菊(Parthenium hysterphorus L.)源產於中南美洲,為外來入侵雜草,1988年最早在屏東九如發現,目前已經在南部歸化並向北擴散至中部地區。其植株及花粉會引起花粉過敏症、皮膚炎、氣喘等症狀;且植株本身生長迅速、繁殖力強,短時間內可大量擴散,危害人畜健康,更可能危害生態平衡。本計劃主要依銀膠菊野外生長環境,將其生長與發育所需條件逐一釐清,並調查不同條件下種子萌芽及植株生長條件。而後進行田間不同防治管理方式之測試,俾在未來銀膠菊防治上做有效之管理建議。本計劃主要分為三部份:1.探討銀膠菊野外種子萌芽時期所需條件。2.銀膠菊植株自萌芽後,植株生長及擴展情形。3.對銀膠菊不同生長時期測試物理及藥劑防治之效果,用以建立良好防治策略,俾能推薦給農民及各行政機關參考。 研究成果:(含執行成果摘要、檢討及建議) 成果摘要 銀膠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為菊科草本植物,生長及繁殖迅速,目前已成為臺灣南部歸化之外來入侵植物,且傳播範圍逐年擴張。依本研究顯示,物理防治以萌前湛水處理,湛水1天萌芽率在42~55%之間,連續湛水3天萌芽率降至17%以下;幼苗湛水處理,株數隨湛水天數增加而下降,不同種子密度下,以湛水3天停水1天連續處理達第16天皆可造成植株死亡;不同翻犁頻度試驗結果,以翻犁二次有最高的芽數335.3 ± 40.45株/2.85m2,對照組最低芽數61.7 ± 26.39株/2.85m2;不同割刈高度結果顯示,植株在開花後進行不同高度割刈管理,均無側芽產生。化學防治萌前處理試驗顯示23.5%復祿芬以800倍及600倍之施用劑量皆顯著抑制銀膠菊種子萌芽,於處理後11天觀察的芽數為0株/盤;萌後處理針對四種生長時期進行防治試驗,結果顯示於施用14天(2週)後,各處理藥劑防治效果良好,其中以13.5%固殺草藥劑二種施用劑量對不同生長時期之銀膠菊,皆可達到快速均一的防治成效,處理後二週致死率達100%;經防治成效評估後篩選出之萌前及萌後除草藥劑,期盼有助於降低銀膠膠菊在臺灣本土快速擴展趨勢;野外田間調查顯示,2011年六月各樣區銀膠菊株高約70~73 cm,九及十二月各樣區銀膠菊株高約43~108 cm之間,於50 × 50 cm2面積中植株密度六月為13~28株、九及十二月為3~122株,總鮮重47~834 g、乾重15~226 g,土壤pH值介於5~6.9之間。比對年度內各採樣區之降雨量與植生量間發現二者具顯著之相關性。 檢討及建議 由試驗及田間調查結果顯示:銀膠菊種子具耐低光、乾旱、不同土壤及低溫之環境,其植株亦具有環境逆境之耐性。同時種子量大,藏於土壤中遇水即萌芽,田間競爭力強,因此傳播迅速。但其種子於土壤內(0.5cm以上)則不易發芽;在物理防治上,進行較長時間淹水處理(淹水3天乾燥1天)可明顯降低幼芽數量及植株數量。化學防治方面,萌前除草劑推薦以23.5%復祿芬藥劑稀釋600~800倍施用,萌後除草劑則以13.5%固殺草藥劑稀釋120~160倍施用;如此對於不同生長階段植株皆有較佳防治效率,此結果供民眾及各政府機關參考。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建立銀膠菊種子及植株物理防治模式。 建立銀膠菊種子及植株化學防治模式。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100年度銀膠菊田間生理調查及其防治管理(2/2) pdf 檔案大小:3133KB 下載次數:761 回列表 瀏覽人次:1786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