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度以樟木及相思樹培養牛樟芝及其成分分析(1/2)

:::
計畫名稱100年度以樟木及相思樹培養牛樟芝及其成分分析(1/2)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100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嘉義大學(負責人:李明仁 校長)
計畫主持人廖宇賡
計畫執行時間100年05月-100年12月
研究經費485仟元
  • 計畫目標:

    以樟樹、相思樹及牛樟樹(對照組)枝梢材配製栽培介質接種牛樟芝,紀錄生長及發育狀況。了解不同樹材在培養牛樟芝時是否出現差異,以作為日後比較時之基礎。分析以本研究所發展之方法,在樟樹、相思樹及牛樟樹材培養所得之牛樟芝其成分組成,並以已知的野生牛樟芝成分進行比對,以驗證在替代牛樟而選用的二種不同樹材之間,於牛樟芝生長時合成之三萜類成分是否產生差異,以作為日後選材時之依據。
  • 研究成果:

    1. 摘要
      以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及相思樹(Acacia confusa Merr.)枝梢材為材料,裁製成木塊、徑級小於7.0 cm之小椴木及木屑(再調製成仿木塊)三種形態,配合營養液製作栽培介質供無菌環境中培養牛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同時以牛樟樹(Cinnamomum kanehirai Hay.)木材進行相同處理(對照組),分析其上培養之牛樟芝在生長情形,外觀形態及所含三萜類(triterpene)成份是否一致。試驗結果顯示,牛樟芝可在所有受測之樹種材料上生長良好,並以在仿木塊介質中生長最快。木塊介質及仿木塊介質個別在培養6個月後,其菌絲上有多孔狀結構及凸起於菌絲中的圓球狀組織發生。繼代培養之菌絲中則出現扣子體(clamp connection)。經HPLC分析得知,木質材料中並不含三萜類,所以牛樟芝中所含三萜類並非由培養介質中提供。隨栽培時間之延長,樟芝的化學組成分逐漸趨向複雜。在不同樹種之間以牛樟樹材調製之介質,生長其上之樟芝有較多化學成分,但這種差異在仿木塊介質中趨向不明顯。已知存在於牛樟芝中的5種三萜類,均穩定出現在所有介質培養的樟芝中。說明受測二種木材有取代牛樟樹來培育樟芝之可能。
    2. 檢討
      牛樟芝菌絲體在樟樹或相思樹木質材料上生長良好,不論是比較生長速度,外觀形態與化學成分分析(5種菌絲體中穩定存在的三萜類)尚無明顯的差別。說明了在非屬牛樟木的木質材料上,亦有相當可能可以培育牛樟芝。
      目前在化學成分分析上尚無法驗證以替代樹種培養樟芝是否一樣能形成子實體,但是從菌絲形態發育的跡證顯示,在牛樟木介質上出現的發育特徵(多孔結構,絨毛狀構造),在其他二種樹種上均有出現,說明截至目前為止(培育接近9個月),替代樹種的表現與牛樟樹尚無差異。
      有研究報告指出牛樟芝並不一定要在牛樟木材上才能生長。本研究從牛樟芝生長情形的比較上得知,與牛樟及樟樹不同屬的相思樹亦能提供相同優良的生長條件,再証諸於過去若干曾在樟樹及相思樹太空包上栽培樟芝的紀錄,印證以人工接種方式,是有可能以非屬牛樟的木材來培養牛樟芝,初步完成本研究想要探討的問題。
    3. 建議
      牛樟芝培育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形成子實體,一般需為9-12個月,本研究在培養至6-8個月時發現菌絲體上若干結構上的變化,如出現多孔狀的構造及一種柔軟具絨毛狀外觀的圓球形組織,這是否為早期形成子實體的原始跡證,值得持續追蹤觀察。而子實體專有的三萜類成分不穩定的出現,也有可能是另一個初始的跡証,說明本研究所培養的牛樟芝正在往發育子實體的方向演進。重要的是這些跡證並沒有只出現在牛樟樹調製的栽培介質上,大大的提高了我們以非屬牛樟樹材育成牛樟芝子實體的可能性。展望未來,以本研究所獲得的資訊為基礎,我們應建立較大量的培育試驗樣本作長期觀察,以因應培養牛樟芝形成子實體所需約一年的等待期,另外也可嘗試再選用不同的樹種作為擴大取材之試驗,以作為擴大牛樟芝栽培產業之基礎研究。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本研究發展新的牛樟芝栽培方法,尋找替代樹種以取代牛樟,可防範及減少業者在山林間盜伐牛樟樹的違法案件發生,有利林政管理工作之執行。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100年度以樟木及相思樹培養牛樟芝及其成分分析(1/2) pdf pdf 檔案大小:783KB 下載次數:3558
回列表
瀏覽人次:1853 最後更新日期: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