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竹林經營法對林份動態變化之研究(1/3)

:::
計畫名稱桂竹林經營法對林份動態變化之研究(1/3)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100年
受委託機關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負責人:李德財 校長)
計畫主持人廖天賜
計畫執行時間100年07月-102年12月
  • 計畫目標:

    經由文獻蒐集、現場調查分析現有桂竹林林分之現況,再配合不同桂竹林經營作業法之試驗結果,做為經營作業對桂竹林環境影響之科學證據,並擬定桂竹林之林分最佳經營作業模式。
     
  • 研究成果:

    1. 本試驗地桂竹林分之平均密度為15,250 culms ha-1,1、2年生佔全林23.8 %,可得知此試驗研究區域為久未撫育或砍伐之竹林,導致竹林之新生竹比例較低,顯示竹林之生產力呈衰退老化的趨勢。
    2. 本研究結果桂竹林稈部生物量與胸徑之相關性較高,枝部與葉部則相關性較低。3年生以上之地上部生物量明顯下降。
    3. 依生物量推估結果顯示,桂竹林分地上部生物量為113,300 kg ha-1,其中葉部為5,430 kg ha-1,枝部為8,980 kg ha-1,稈部為98,890 kg ha-1,葉部、枝部與稈部生物量的比例為5:11:84。而桂竹林地下部生物量經推估為54,790 kg ha-1,佔全林分總生物量的33 %。
    4. 桂竹不同部位之平均碳濃度皆有所差異,分別為:葉部44.35 %,枝部46.04 %,稈部47.26 %,地下莖46.67 %,根部46.88 %,竹頭42.37 %,桂竹各部位的PCC與林木比較有偏低的趨勢,故此研究結果有助於提昇臺灣竹林碳吸存量估計之準確性。
    5. 桂竹林碳貯存量推估結果顯示,地上部碳貯存量為47,180 kg ha-1,其中稈部為46,530 kg ha-1,枝部為410 kg ha-1,葉部為240 kg ha-1,而地下部碳貯存量為25,500 kg ha-1,桂竹全林分之碳貯存量為72,680 kg ha-1。顯示桂竹林每公頃之碳貯存量尚高於其他人工林型。一般竹林大約3-5年即可成林,隨即可進行連年伐採,使得收穫量增加,換言之碳貯存量亦為增加,所以竹類之碳吸存效益實具有其重要性,若未來國際間發展出碳交易市場,竹類應可扮演CO2減量之重要角色。
    6. 本試驗桂竹林分經不同伐採處理2年後,其中未伐採樣區(對照組)之新生竹株數比例遽減,顯示不經營之竹林將會日趨老化。
    7. 未伐採樣區(對照組)有較低之地被植物生物量,顯示其林分過密致林下植物生長不良。
    8. 本試驗土壤沖蝕量的增減較明顯受雨量多寡而影響,一般而言,皆伐會增加地表逕流及提高土壤沖蝕之機會,然在本試驗中B處理(帶狀擇伐)至11月時土壤高度仍可達到淨增加且無顯著低於其他處理者,顯示本試驗所採取之20*20 m之帶狀擇伐並不致有土壤沖蝕之可能;整體而言,經處理1年後各樣區之沖蝕量也未顯著降低,可表示林地土壤並無明顯流失之情形。
    9. 桂竹林分覆蓋可以增加土壤的入滲作用,這是因為當竹林的地下莖與根系發展進入土壤內,會使土壤容積密度較小,提高土壤的滲透性;本試驗於降雨量較高時以B處理(帶狀擇伐)有較低入滲率,然其並無相對較高之土壤沖蝕量。
    10. 目前本試驗地之桂竹發筍情況,顯示B處理(帶狀擇伐)可提高竹林之發筍率,然B處理間之變異極大,發筍經一月後,其枯死率達9成5以上,主為樣區之立地環境不同所致。
       
  •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1. 建立竹林經營模式:竹林生長快速,更新期短,應適時伐除老弱之老竹以提高竹林之健康及生產力,然目前桂竹林培育之經濟效益極低,一般桂竹林幾乎採小面積皆伐方式。本研究研提經營實務改善之方式為將林分採小面積帶狀更新,以水平150 m林帶為一單位規劃(可視林地彈性規劃),劃分成五水平帶,每次更新以30 m帶寬砍伐,利於小型索道集、運材之作業又減輕對土壤之衝擊,每隔4年即可輪迴一次,每次更新伐時於年底施行伐採作業,順次循環施行,以兼顧定期更新之利及水土保持之疑慮。
    2. 加強竹林經營可發揮碳匯效益:本研究之桂竹林分之碳貯存量可達47,180 kg ha-1,高於其他人工林型(22,690-32,070 kg ha-1),顯示竹林在碳匯能力優於其他人工林。定期有限度之砍伐更新,可維持林分健全亦可兼具碳吸存之生態功能,除獲得竹筍、竹材等經濟效益,並發揮固碳效用。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桂竹林經營法對林份動態變化之研究(1/3) doc doc 檔案大小:136708KB 下載次數:886 pdf pdf 檔案大小:3378KB 下載次數:5282
回列表
瀏覽人次:1884 最後更新日期:2016-05-09